走进清泉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2-07-22 17:41
阅读量:11465
   会员投稿

从荔枝峡乘船归来,下一站就是直奔清泉乡了。

五辆采风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飞驰,作家诗人们早已忘掉了暑热天气下的劳顿和疲惫,路边的快成熟了的玉米叶子在风中沙沙地响,我的心也咯噔咯噔地跳了起来,真的太激动了!

清泉乡政府办公室主任陈举发来手机信息:“崔老师,你们到哪个地方了,午饭快做好了哈!"“已下代头坝了!"我回复。

陈举不到三十岁,大学本科毕业,在清泉乡政府工作好几年了。年前,该乡党委书记田小民在茶溪村督查安全工作时专程到我执教的后坪中心小学校与我商谈,希望我们红土地文学社组织作家诗人前往清泉采风,我非常高兴。

说实话,我们文学社建社30多年来都是在培养学生和社会文学青年文学创作,2019年1月由中国文联主管的国家一级文艺社团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主管后,我们不仅以培养文学新人为己任,而且还多次组织作家诗人艺术家进行采风交流活动,以此助推农村文化和经济建设。这些活动都是我们主动联系党委政府以及文化教育宣传等部门,现在却是党委政府来联系我们,难得有这样开明的领导!

走 进 清 泉

我当晚就拍板:好!年后我们利用暑假来一次“红土地文学乌江笔会"!地点就定在清泉乡!

清泉乡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地处酉西边陲,位于乌江江畔,距酉阳县城67公里,与贵州思渠镇洪渡隔江相望,全乡4个行政村1万余人,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是土苗聚积的风水宝地!来自重庆主城的诗人冯佺光说,三十年前在龚滩教书时来过清泉一次。冯诗人是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农村社会发展与农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师范大学市场中介与企业信息管理研究所所长、重庆山地经济研究中心骨干研究员,他对“三农"工作有深厚的感情,这次应邀参加我们红土地文学社主办乌江笔会,大伙儿都想听听他对农业农村的独到见解和发展思路。

正当我们听得很起劲时,不知哪位参会者说,已到清泉乡政府门口了!

清泉乡政府王英乡长和陈举主任早已等候在门口,王乡长笑呵呵地向远道而来的采风作家诗人亲切问候。说实话,在清泉乡政府门口"热烈欢迎红土地文学社乌江笔会采风团莅临清泉采风”的横幅标语下,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心里总是被清泉乡党政领导班子如此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而无比的感动!

午饭后,座谈会由红土地文学社常务副社长陈国华主持并宣读协办单位(中国)新农村融媒网发来的贺信,王英乡长致欢迎词,田小民书记给各位作家诗人通报了清泉近几年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清泉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

清泉历史悠久,古名叫清溪场,始建于清朝初年,民国24年成立清溪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更名为清泉,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浩浩乌江从乌蒙山磅礴而来,穿越荔枝峡谷在清泉境内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滋养了世世代代勤劳朴实的清泉人民。这里不仅风光迷人,还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百年风雨廊桥"、风景旖旎的秀水古寨演绎了悲情优美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建造年代已无法考究的"中华大石磨"卸下历史的沧桑,静静地躺在中外游人的赞叹声里,展望清泉美好的未来,明代以盐商起家的外号"饶百万"捐资所建的“孝节牌坊",距今5000年的清源遗址上,高10米,宽10米的狮子、大象、麟麟等石雕石刻,气势恢宏矗立在乌江岸边,让世人叹为观止!可惜这些珍贵的文物不幸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给世人留下永久的遗憾!

走 进 清 泉

都说雨中游清泉,别有一番神采。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天公十分着美,我们刚到河边的时候,就下起了雨来,先是乌江对岸山脚下腾起几缕烟雾,雨点在河里激起了浪花。我们驱车来到清溪李子园,只见漫山遍岭、沉甸甸的李子在向我们点头示好。

早在三十年前我就听说过清溪李子清甜可口,但一直没有机会到清溪亲口品尝,这次机会终于来了,我们顾不得雨点击打我们的衣裤,急切地走进了李子园。

李子园真名叫鬼帽山,位于清泉村2组,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山野岭,杂草丛生中尽是坟墓,村民说是鬼神出没的地方,因而得名鬼帽山。

前几年,因脱贫攻坚政策好,在清溪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发动村民走果园发展之路,栽植了青脆李、蜂糖李、脆红李和本地李等四个品种,并把鬼帽山更名为李子园。每到春季到来,成片成片的李树开满了洁白的李花,香飘千里。秋天一到,绿黄相间的李子硬是喜人,让人不亲口尝尝硬是过不得日子!

田应川看起来四十出头的样子,是村集体专门聘请负责这片李子园的管理人。他早已从树上摘了一大背蒌李子,站在路口,叫我们品尝,我们吃了一个又一个,肚子里装不下了,可嘴里还想吃,我边吃边问,老乡,你们这个果园一年可以产多少呢?他脱口而出,我们今年初挂果有200亩左右,每亩50株、按每株10斤计算,可挂果200*50*10=100000斤,按3元/斤计算,至少也可以收入30万多元。如果明年全部挂果,收入就更可观了。

他顿了顿神,接着又补充一句:这全靠党委政府领导我们科学种植,才有今天哟!

是的,如今清泉的老百姓比以前更加富足了,这得力于乡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清泉的李子出名了,不时还有省市记者前来采访和文艺家们前往采风,让这里的土苗特产远销他乡,大大地增加了百姓的经济收入,提高了清泉人民生活的的幸福指数。(崔荣德)

走 进 清 泉

作者简介:

崔荣德,重庆酉阳人,当代诗人、教师。重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出版《低处的树说》《逆光行走》《山中,铃声为谁而鸣》《六瓣文德书》《杏坛漫步》《野荞麦的倒影》《梦回唐朝》等14诗集小说集教育专著。曾结业于鲁迅文学院,获得过“重庆最美乡村教师”"重庆教书育人楷模”“中国新诗百年最具活力诗人”"当代最美诗人”等荣誉称号。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ad555
ad111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联系QQ:2320534138
重庆大渝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097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