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青春传承历史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7-15 09:27
阅读量:5838
   会员投稿

“涪水之滨,巴王之陵”,涪陵区作为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市,有着白鹤梁、周易园等特色历史文物古迹。

近年来,与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保护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国家也鼓励大学生青年了解并保护各种文化遗产,对于提升人民的文化品位与科学文化素质都有非常积极向上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精神支柱。为了更加有效的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切身实际地体会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7月9日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钩深索隐”实践团的成员们实地走访,了解了重庆市涪陵区的万寿桥。

万寿桥,修建于公元1857年,桥长27.5米,宽3.98米,其为3孔石结构券拱形桥。桥的后面是一个观音祠堂,他们统称为万寿桥。桥面用石板铺成,北面桥墩上有圆雕石龙头2个,北面东、西券拱上各有圆雕大象1个,南面桥墩上有圆雕石龙尾2个。

万寿桥的一边住着一户人家,我们这些实践团的成员们就前去进行了拜访,在奶奶的介绍下,我们知道了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座桥的旁边。从奶奶的父亲一直到奶奶的两位孙子,四代人都有着对这座桥的不同的感受与回忆。

奶奶向我们介绍说,奶奶的父亲在这生活的时候,还没有修建现在桥旁边的房子,还是在“观音堂”的四个屋子里面生活,虽然当时房子不是很大,但是生活起来也很方便,旁边就是一些玉米、桂圆的植株。下面就是一条小河和水池。到了后来,“观音堂”的屋子由于历史长河的冲刷,用于居住已经是很困难了,于是在旁边的空地着手修建了到现在一直在居住的房屋。黄色的房屋与绿色的环境相互映衬,凸显了一种世外桃源的模样。奶奶说,这座桥上面与周围的杂草也是他们一直在清理。

在我们与奶奶聊天的时候,奶奶的女儿开车回了家,我们接过阿姨手上的东西,边向阿姨问了些问题。阿姨跟我们说,从她出生开始就已经住在新房子里面了,没有见过“观音堂”的模样,在她孩童的时期,大家就经常在这条万寿桥下面的河流,洗衣服、玩水,抓鱼。因为两边都是流动的水,很多鱼就顺着水流冲到了石头的缝里或者是石头上,阿姨说也很怀念小时候和大家一起抓鱼的时日。

阿姨有两个儿子,他们相差一岁,一个初中一个小学。哥哥比较外向,弟弟比较内敛,哥哥也跟我们说了很多有关这座桥与河的回忆。他经常陪着他的外公去万寿桥下面的小河钓鱼,经常会钓上鲤鱼和鲫鱼。也会和弟弟去河边玩水。我们也叮嘱了他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小心溺水,教了他们一些防溺水的知识和自救的措施。

这座桥承载着历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也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座桥连接的不仅仅是这户人家与村庄,还有过去与现在,血脉与传承。我们作为时代新青年,不可将心思全部放在物质享受上,当我们回过头审视,会发现还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去发展,去传承。他们孕育了灿烂与智慧,见证了沧桑与辉煌,这些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生动展示了悠久灿烂地中华文明,传播了中国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我们要主动地保护与传承,让民族文化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文/图:王睿研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ad555
ad111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联系QQ:2320534138
重庆大渝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09711号